【温馨提示】进入高发期!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怎么防?
随着秋季中小学、幼儿园开学,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迎来发病高峰期,成为家长和学校关注的焦点,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.
1、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
手足口病是一种以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,多发生于 5 岁以下儿童,多数患儿预后良好,但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,需高度警惕。
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表现为咽峡部(包括软腭、悬雍垂、扁桃体等部位)出现疱疹或溃疡,同样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,患儿常因咽部疼痛出现拒食、流口水等情况,一般无手足部位皮疹,病程相对较短,多数患儿 1-2 周可自愈。
2、手足口、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是什么?
引起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同属肠道病毒家族,近年来,引发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病原体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 型、萨奇病毒A10型、萨奇病毒A6型,少数由肠道病毒71型、埃可病毒等引起。
在重症病例中,EV-A71感染比例较高,目前有针对此型别病毒的疫苗,建议5岁以下儿童的家长,可根据孩子身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。
需要注意的是,肠道病毒家族各型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,接种EV-A71疫苗并不一定能避免再次患上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峡炎。
3、手足口、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传播途径
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途径是相同的,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粪便、疱疹液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,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、水杯等而感染。
此外,呼吸道飞沫、咳嗽等也能够传播病毒。
4、家长应该如何左才能预防孩子感染
减少聚集暴露: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、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,降低交叉感染概率。
强化卫生习惯:耐心培养孩子正确洗手意识,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后、饭前便后,需按照 “七步洗手法”(掌心相对→手指交叉→掌心擦手背→指缝相扣→拇指旋转→指尖搓掌→手腕转动)认真清洗,必要时使用儿童专用洗手液。
做好接触防护:带孩子使用公共设施(如扶手、门把手、游乐设备等)前,可先用含氯的消毒湿巾擦拭表面,减少接触传播风险,注意酒精(包括75%医用酒精)对肠道病毒的灭活效果不佳。
加强家庭消毒:定期对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清洁消毒,例如玩具可采用浸泡、擦拭或暴晒等方式(根据材质选择合适方法),餐具需彻底清洗后煮沸或用消毒柜消毒,保持家庭环境整洁通风。
关注健康信号:手足口病大部分患儿是轻症,一般一周后症状消失,但是要警惕重症信号,如持续高热不退、精神差、肢体抖动、呼吸急促等,要及时就医。
遵守隔离要求:确诊患儿需居家隔离,不要送至幼儿园、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,待症状完全消失 7 天后,再恢复正常集体生活,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。
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的
病原体是什么?
01. 什么是
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?
01. 什么是
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?
01. 什么是
手足口病&疱疹性咽峡炎?
用户登录